拼 音 | ní luán | |
---|---|---|
多 音 | 2音 | |
部 首 | 肉 | |
笔 画 | 25 | |
五 笔 | AKFW | |
注 音 | ㄋㄧˊ,ㄌㄨㄢˊ | |
结 构 | 上下结构 | |
笔 顺 | 详解 |
字体鉴赏
相关信息
臡 古文字(海内外)
解释及文献记载
【臡】的意思(怎么读,拼音)
[ ní ]带骨的肉酱。
[ luán ]古同“脔”。
【臡】在康熙字典里的意思
【未集下】【肉字部】
【廣韻】奴低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年題切,音泥。
【玉篇】麋臡,肝髓醢也。又有骨醢也。
【廣韻】雜骨醬也。
【韻會】作醢及臡者,必先煿乾其肉,乃後莝之,雜以粱麴及鹽酒,置甀中,百日則熟。
【釋名】臡,胒也,骨肉相摶,胒無汁也。
【周禮·天官·醢人】朝事之豆,其實韭菹酖醢,昌本麋臡。
【註】臡,亦醢也。或曰醬也。有骨爲臡,無骨爲醢。
【禮·郊特牲·恆豆之菹水草之和氣也註】天子朝事之豆,有昌本麋臡。 又【廣韻】人兮切【集韻】人移切,音腝。又【廣韻】諾何切,音那。又【五音集韻】汝來切,音荋。義同。